当前位置:首页软件资讯 → 小米汽车智驾更名辅助驾驶 行业监管使得命名规范化

小米汽车智驾更名辅助驾驶 行业监管使得命名规范化

时间:2025-05-06 14:42:00 作者:Vicky

  近日,小米汽车悄然将SU7车型定购页面中的“智驾”表述全面替换为“辅助驾驶”,其中“小米智驾Pro”更名为“小米辅助驾驶Pro”,“小米智驾Max”调整为“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”。

  这一改动并非孤立事件——据多家媒体报道,特斯拉、比亚迪等车企近期也同步推进命名规范化,FSD系统更名为“智能辅助驾驶”,比亚迪“天神之眼”系统改称“驾驶辅助系统”。行业人士指出,此次更名潮的直接推手,是工信部4月16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会议提出的“禁止夸大宣传”要求。

  工信部会议明确要求车企“不得使用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”,并强调“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”。这一政策背景与3月底安徽德上高速的小米SU7事故直接相关:涉事车辆在NOA(领航辅助驾驶)状态下发生碰撞,小米官方披露的事故信息显示,车辆当时“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”,但用户对系统能力边界的认知偏差引发舆论争议。

  “行业亟需一套标准化命名体系。”汽车分析师表示,此前“智驾”“高阶智驾”等表述易让消费者误解为“自动驾驶”,而实际上,当前技术仍属于L2级辅助驾驶范畴。小米此次更名策略中,“端到端辅助驾驶”的表述首次将技术路线(端到端大模型)与功能定位(辅助)绑定,既符合监管要求,又保留了技术卖点。

  尽管更名后SU7车型仍搭载激光雷达、11颗高清摄像头及超分辨率占用网络等硬件,支持高速领航、闸机通行、记忆泊车等27项功能,但“辅助驾驶”的定位明确划定了责任边界。例如,SU7的代客泊车功能虽能实现2km停车场路线记忆,但用户手册明确标注“需随时接管车辆”。

  这种“技术能力”与“功能定位”的割裂,在霓虹城事故中已现端倪。据太平洋汽车网测试数据,SU7的激光雷达+摄像头融合方案可实现160米识别距离,障碍物识别误差小于0.1米,但系统仍无法100%规避“鬼探头”等突发场景。更名后,小米将用户教育重心转向“安全接管”,5月限时购车权益中新增“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”,试图通过服务绑定降低用户对技术名称的敏感度。

  小米并非首家更名的车企。2024年起,蔚来、小鹏等品牌已逐步调整宣传话术,将“NOP+”“XNGP”等缩写名称补充“领航辅助驾驶”全称。特斯拉更名FSD为“智能辅助驾驶”后,其中国官网甚至用红色警示框强调“需全程保持注意力”。

  这一趋势的深层逻辑,是车企对“技术营销”与“法律风险”的重新评估。根据《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(试行)》,若因系统命名误导导致事故,车企可能面临最高达年营收5%的罚款。某头部车企法务负责人透露:“更名后,消费者投诉中‘过度宣传’的占比下降了40%。”

相关文章

关于本站 | 联系方式 | 版权声明 | 下载帮助(?) | 网站地图

备案编号:闽ICP备2021013604号-1

Copyright 2018-2025 eiruan.com 【A软下载网】 版权所有

本站所有数据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著所有。如有侵权,敬请来信告知,我们将及时撤销。